虽然医疗机器人的历史只有短短 30 多年,全球目前最先进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也不过诞生 20 年,但整个产业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据市场咨询及调查机构 Markets and Markets 测算,全球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在 2027 年有望突破 221 亿美元,相比 2018 年 64.6 亿的市场规模上涨 3 倍多,手术机器人在其中占据约 60% 的份额。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血管、神经血管和肿瘤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未来的外科手术数量必然大幅增加,对医疗、康复的需求也随之增长,这给手术机器人带来了更大的市场。
国内手术机器人研究起步较美国晚了近 10 年,许多产品仍处于研发、临床试验阶段,但资本市场仍然给予了高度的关注。除资本的推动外,国家也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帮助提高医疗器械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从《中国制造 2025》到 “健康中国 2030” 战略,医用机器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
不过,在腹腔镜手术机器人领域,国内明显不足,目前尚无本土企业正式获批,达芬奇机器人的市场地位很难被轻易撼动。但伴随着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第一批专利保护陆续到期,国内企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手术机器人的发展背景,可将其划分为 3 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美国洛杉矶医院的医生使用工业机械臂 PUMA 560 完成了机器人辅助定位的神经外科脑部活检手术。紧接着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医疗机器人被应用在骨科领域,美国 IBM 与加州大学系统联合推出了第一个正式的医疗手术机器人 ROBODOC 用以关节置换,这是首个获得 FDA 批准的手术机器人,也是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医疗机器人。此时的机器人被改造成了精确定位手术工具或引导切割的手术机器人,可用于实施髋关节、膝关节和脊柱手术。
第二阶段,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远程呈现(Tele-Presence)手术”的概念兴起,成为该阶段手术机器人发展背后的重要推力之一。在这一时期,一大批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涌现出来,Frederic Moll 博士创立了直觉医疗公司(Intuitive Surgical)并在 1999 年推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1998 年,Computer Motion 公司发布 ZEUS 宙斯机器人系统,该公司在 2003 年与直觉医疗公司合并,达芬奇作为唯一得到 FDA 认证的手术机器人,几乎垄断全球市场。
第三阶段则是 21 世纪以后,大量的专科化的手术机器人得以出现,这类机器人面向具体的病症,成本将比通用型的机器人更低,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领域有骨科、神经外科、血管介入等,以色列 Mazor 公司的脊柱外科机器人 SpineAssist、MAKOplasty 膝关节置换术机器人、Medtech 公司针对神经外科和脊柱外科的导航手术机器人 ROSA 等各领风骚。
(文章来源于机器人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