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工业机器人,大家第一反应一定是“四大家族”,发那科、库卡、ABB、安川,而这四个品牌无一例外,都是进口品牌。说起国内知名的品牌,估计不是行内人,一时半会儿你很难想到。国外2009年就能够做到的技术,我们到现在都很难做到。由此可见,我国在机器人领域和国外的差距十分明显。那么,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
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在于,国产机器人的“脑子”有点“笨”,没有完全掌握机器人的核心算法,导致机器人不够聪明,在故障率、稳定性、易用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调查,我国连续五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机器人应用市场,但高端机器人依然依赖于进口。
由于核心算法掌握不精,国产工业机器人普遍存在一个问题:爱出错。稳定性和精确性是直接衡量机器人好坏的两大标准,但就像人的大脑中枢一样,机器人由核心控制器掌控。核心算法不精导致机器人的稳定性存在问题,故障率也相对较高。
而这当中的核心技术,恰恰是最难的,“四大家族”更是对核心技术进行绝对的保密,我们想得到突破,只能靠自己的一次次尝试和研发。但也由于这明显的差距,让不少从业人员感到无奈,某企业资深工程师马超表示,使用“四大家族”的机器人一年也不会有几次故障,但要是换作国产机器人,故障率就是人家的好几倍。大部分的人宁可使用二手进口机器人,花更多的钱去支付“重新开机费”,也不想使用国产机器人。这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算法不精,直接影响了核心控制器的稳定性,更拖慢了伺服系统响应的速度。如果说现在“四大家族”已经到了4G时代,那么国产机器人可能就还停留在传令兵时代。这差距够明显了吧!
由于算法、软件的差距,导致了产品最终售价天差地别,一样的核心元器件,国产机器人的售价仅仅是进口产品的十分之一。核心技术不如人,导致我们只能将定价权拱手让出。令人汗颜。归根结底,国产工业机器人的问题就在于核心算法。诚然,追赶进口大牌是一件道阻且长的事情。但面对这件事,我们应该乐观地看待。从事机器人研究的专家和从业人员,还是非常看好国产工业机器人的未来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技术角度看,硬件发展到这个阶段,几乎无秘密可言;而软件方面,我国拥有数量庞大的IT从业人口,很多企业都能集成出高水准的工业机器人产品,只是很多方面还需要时间和经验地打磨。
机器人四大家一直是机器人行业从业者心中的一道槛,也是国产核心零部件的一道坎。国产与四大家产品可以比喻为小船和航空母舰的区别,但其实这更多的是在市场体量上。目前,减速器市场,玩家主要就两家日本企业,哈默纳科是谐波减速器的龙头,纳博特斯克是RV减速器龙头,两个占据了高端减速器75%以上的市场份额,处于非常强势的地位,举例四大家族依托长期合作关系,拿货价格是中国客户的一半,而纳博特斯克给中国客户减速器售价就相对其他客户较高。
但在工艺上而言,国内的相关技术,例如在精加工,热处理,在实际的市场应用上,配合人员对于工艺的专注度其实力并不弱,因此国内的零部件目前与国外的零部件其实核心差距并不大,反而因为能够降低运输和组装等多方面的投入,因此相对而言国产核心零部件体现出来的优势就在于价格和市场。
因此国产与进口品牌的差距和不足还是存在,但不是在根本性的工艺差距,更需要的是大市场量的支撑,从而弥补在过往时间里国外品牌积累的关于市场的更多应用软件功能和方向,从而针对市场的广泛应用面,不断提升在个行业应用内的核心工艺。
RV减速器,南通振康、双环传动也都获得万台级订单(2018.3双环传动——埃夫特10000台,2018年南通振康——上海欢颜、埃夫特18000台),说明国产品牌在逐步获得信任,因此其研发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来源:海西智能装备中心
注:文章内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