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都强调推动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作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器人产业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与科幻电影中高度智能化、情绪化的机器人不同,现实中的机器人更多的是辅助人类完成重复性、危险性、精密性任务的自动化装置,已经应用于各个行业:在生产线上,机器人代替工人完成喷涂、装配等任务;在矿井下,机器人取代了煤矿开采和运输中的人。总的来说,机器人的应用可以缓解人力不足,保证安全生产。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机器人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无人消毒、无人配送各展所长,助力疫情监测,阻断传播,保障民生。机器人在人们的印象中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新奇事物,而是默默地滋润着万物,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今,中国机器人产业正“进入万山圈,一山还一山”,面临一系列挑战。由于起步较晚,中国机器人产业面临着关键技术短缺、高端供给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相对于技术上的不足,人才的短缺更值得关注:目前我国相关人才依然供不应求,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没有R&D当地人员的足够支持,只能跟风,无法真正引领机器人产业。中国距离成为机器人制造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展望未来,中国机器人产业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2020年中国机器人产业突破千亿元,技术水平稳步提升,核心零部件加速突破,整机性能不断提升,产业应用进一步拓展。一系列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应运而生,也为机器人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注入了正能量。据权威机构预测,未来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和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机器人产业发展将持续处于“黄金时代”。
与挑战并存,中国机器人产业如何在危机中领先?自主创新是这个问题的永恒答案。曾有一段时间,中国企业试图通过入股、收购国外相关企业引进技术等方式,在机器人行业的弯道上迎头赶上甚至赶超。然而,这不是长久之计。只有自力更生,推动产、学、研、资全面融合,长期建功立业,中国机器人产业才能不再受制于人,真正做大做强。
自主创新不再是纸上谈兵,关键在于人才。为了促进相关人才的使用,政府、高校等各方应加强合作:政府要筑巢引凤,给予创业者优惠政策、税收、贷款等。从而促使R&D的成就得以开花结果并投入市场;高校要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既要注重人才理论的培养,又要注重人才职业技能的培养。通过推荐相关企业,协助自主创业,促进相关专业的学生尽快熟悉行业和市场,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才能。目前,中国制造业水平不断提高,正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机器人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极,是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领域。只有充分培养、关爱、激励人才,机器人产业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光明的发展前景。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资讯
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