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中国西部民族地区 , 农林牧渔业所占 GDP 比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 但其发展水平却十分落后 , 制约着西部的经济发展 .为此 , 本文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两方面对西部各地区农林牧渔生产的适宜性进行分析, 从而得出西部民族地区的农林牧渔生产功能分区, 并对其进行重要性分析 , 提出西部民族地区农林牧渔生产发展对策.
中国西部的民族地区主要是指内蒙古、新疆、宁夏、西藏、广西五个民族自治区和少数民族比较多的云、贵、青三个省以及甘肃、四川的民族自治州、自治县.西部民族地区地域辽阔,光、热、土地资源丰富, 物种资源多样,是我国自然资源密集地区[ 1] .据统计,全国民族自治地方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3.6 %,草地面积占全国 75%,森林面积占全国 42.2%,林木蓄积量占全国51.8%,水利资源蕴藏量占全国 66%, 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但人均占有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丰富的资源决定了它具有发展农业一定的潜力和优势,而包含有农、林、牧、渔的第一产业在其GDP 中的比重也远远高于全国[2~ 3] .
农、林、牧、渔业在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从农林牧渔内部结构来看,农作物种植业和牧业是主要部门,占农、林、牧、渔业的总产值的90%以上.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的牧业比重比较大,其余地区则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体[ 4] .
由表 1 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农林牧渔业结构及其变动具有以下显著特征:(1)农业始终占主导地位.最高的1978 年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74.3%,最低的 2000年仍占 60%.(2)农业增长率呈下降趋势.2000年农业总产值比 1978 年下降14 个百分点,比 1990年下降4.5 个百分点.(3)牧业在民族地区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00 年牧业比重比1978 年上升 9.7 个百分点,比 1990 年上升3.1 个百分点.(4) 林、渔业发展较快,但所占比重仍比较低[1] .
进行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我国西部地区投资明显增加,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加快,城乡人均收入增长较快,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这些因素都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地区农业的迅速发展,农林牧渔业产值由 1990 年的623.9 亿元增长到2005 年的 9 571.7 亿元,增长了 5 倍多[5] .但横向比较, 西部农业依旧落后,据统计,2003年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29 691.83 亿元,其中,西部为 7 093.6 亿元,仅占23.89%,东部约为西部的两倍[6] .
表 1 西部民族地区农林牧渔业内部结构与变动
数据来源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 相关数据计算得到
西部地区传统农业比重过大,大多数地区的生产水平处于传统农业阶段,即农村的农业生产大多是解决生计问题.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
从各地区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长率来分析(见表 2),贵州、西藏、青海各阶段的总产值增长率均较低, 四川、云南、新疆处于中等水平,处于5 个百分点的水平,内蒙古、广西、甘肃、宁夏的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长率处于较高水平,尤以内蒙古和宁夏最高.业结构不合理,不能扬长避短利用农业资源.同时,西部地区有限的耕地主要用来种植经济效益低的粮食作物.广阔的草原资源、丰富的野生物资源以及优质的经济作物、园艺作物等生产优势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这些对西部农林牧渔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所以对西部农林牧渔业生产进行生产功能区划分就显得十分必要.对农林牧渔生产进行分区,首先要有一定的指标,对各地区进行适宜性分析.
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计划,21世纪的西部在生产力总体布局上将呈现“两带一区”的经济发展特色,即选择现有经济基础较好、区位优势明显、人口较为密集、沿交通干线和城市枢纽的一些地区,作为开发的重点区域.
农林牧渔业为广义上的农业,即属于第一产业.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发展的优区位地区一般包括以下几种类型: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②城镇集中的地区;③交通运输便利、地理位置优越;④自然资源丰富;⑤人口众多的地区;⑥兼有上述两种以上情形的地区[7] .
总之,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农林牧渔业的生产发展,概括起来,可归纳为它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
2.1.1 自然条件
包括水分条件(降水量、降水季节分配和变率、地面水和地下水状况等)、热量条件(积温、无霜期、作物越冬条件、日照等)、土地资源条件(地貌特征、土壤性质和肥力、可垦荒地等)以及这些条件的不同组合而产生的对农业生产的有利性和不利性(自然灾害等),和在这些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天然植被条件(牧场和森林资源等).
2.1.2 经济条件
包括民族人口分布状况、劳动力条件、农业发展历史过程、经济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条件等[8~ 9] .
这些因子影响着农林牧渔业的生产发展,所以,可被认作是关于适宜性的评价因子.
依据选择的评价因子,对西部民族地区农林牧渔进行适宜性分析.
2.2.1 自然条件分析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影响地区经济结构和发展的基本因素,这种条件很难人为地改变,只是在科技和经济实力较强的情况下,可以有限度地改善,如大棚种植、南水北调、北煤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输等.西部民族地区地域辽阔,具有丰富多样的地理条件和复杂多样的生态基础.有如下特点:
(1)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南北跨度较大,海拔高度悬殊,呈明显的立体气候,从赤道带到寒温带占了九个气候带.青藏高原长冬无夏;广西、云南的热带地区长夏无冬;云贵高原四季如春;西北民族地区干旱少雨.
(2)植被稀少,荒漠广布
西部民族地区是沙漠、戈壁的主要分布地区.内蒙古、新疆、宁夏、青海、甘肃等省区沙漠、戈壁面积占全国的99%.
(3)土壤发育不良,盐分含量高
由于西部民族地区的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高温干燥、蒸发强烈,决定了土壤中上升水流占绝对优势,淋溶和脱盐过程微弱,造成土壤普遍积盐,形成土壤大面积盐碱化.
(4)其他特点此外,西北民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光热资源丰富,日照时数长等特点[ 1] .
总之,西部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多样,农业生产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因此,在依据自然条件因子对农林牧渔生产进行适宜性分析时,应充分考虑各种区域性差异,各自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宜农则农, 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各地应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特点,采用各具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更适合省情、区情、县情的发展道路.例如,在四川的凉山彝族自治州非常适宜发展烤烟、蔗糖、花卉、旱季蔬菜、蚕茧、苹果、石榴、龙眼、香蕉等经济作物并已初具规模;;甘孜藏族自治州主要适宜食药用菌、名贵中药材、藏系畜种牛羊等土特产品的系列开发,并已树立了九龙牦牛的著名品牌.
2.2.2 经济条件分析
长期以来,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是以初级资源推动为主,经济增长主要靠要素的大量投入而非依靠科技进步与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增长方式仍属于粗放式增长,资金运行处于高投入、低产出的低水平循环状态.进行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我国西部地区投资明显增加,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加快,城乡人均收入增长较快,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这些因素都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地区的发展,但相对东部还是十分落后.西部经济的总体乏力,直接导致了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不足,而这反过来又导致了农业生产率低、农业产业化不能很好地实现,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所以说,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林牧渔生产有很大的影响[10~11] .(1)交通运输条件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经济的发展,诸如资源开发、社会生产的组织和运转、生产资源及产品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无一不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紧密相关.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源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是产业分工和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和纽带.所以可依据西部各地区交通运输情况了解其适应情况[12] .
西部将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黄金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重点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培育“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长江上游经济带”和“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等.交通发达的地区有利于农林牧渔产品的生产发展.
(2)人口素质
人口因素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素有地大物博、地广人稀之称.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西部人口呈现出自然增长过快;人口基数大,人均收入低;人口和劳动力素质偏低;失业问题等特点[13] .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人口因素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增长、人口结构、教育水平等几个方面.虽然人口数量及其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是决定区域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因素之一,但西部人口自然增长过快对经济发展起制约作用,另外,低素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比人口数量过多的制约作用更大.
农林牧渔业的发展需依靠较大的人力,而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与技能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人口分布适当、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发展农林牧渔生产的适宜性较大[14~ 15] .
(3)人均 GDP
人均GDP 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农林牧渔业基础设施较好,也可加大对农林牧渔的资金投入,有利于进一步的发展,适宜性较好.
表3 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较
单位 :元 , %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及 2006 年地方统计公报
农业区划是针对一定地区范围内农业生产地域分异的实际情况,按照相似性和差别性的原则,在农业生产综合特征方面存在着质的变异的地方画出界限,从而将一定地区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农业区,每个农业区内部的农业生产都有着共同的或相似的特点,并和其他农业区有着明显的差别[8] .
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具有区域差异性,对农业区的形成、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因此, 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根据主导因素和其他自然、经济各因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综合表现出来的地区差异性,对农林牧渔产品按照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生态环境等基本要求和划分的主要原则,从生产的角度,把生产条件和主要生产特点相似的地区划为一个农产品生产区,建设优势农林牧渔产品生产功能区[ 16~ 17] .
我国按照农业分区依据确定的 9 大农区是:东北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黄淮海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华南区、甘新区、青藏区. 其中,处于西部民族地区的有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黄土高原区、西南区、甘新区、青藏区以及华南区中的广西.
3.3.1 内蒙古及长城沿线牧农林区
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包头以东地区及从辽宁至宁夏的长城沿线地区.耕地面积达7 722 千公顷,人均耕地面积 3.21 亩,水热条件(尤其水分条件)不够充足而草原辽阔,农牧兼营,在全国牧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本区生产,需要因地制宜地逐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坚持以牧为主,牧农林结合;合理利用和建设草原,逐步摆脱靠天养畜状态;以草定畜,制止草原继续退化、沙化;稳定农区耕地,着力提高单产,逐步实行粮草轮作;营造防风固沙林.
3.3.2 黄土高原农牧林区
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及秦岭以北地区,是重要的旱杂粮产区,但大部分地区属于海拔高度1 000~ 1 500 m ,地面植被稀疏,水土流失极其严重,地力迅速减退,产量低而不稳,是全国突出的低产、贫困地区.发展农业的关键在于把土地合理利用和治理措施结合起来,控制水土流失;利用川地、坪地、塬地建设稳产高产的农业生产基地;逐步把陡坡耕地退耕种草造林,尽快扩大草地林地比重,实行农牧林副综合发展;以流域为单位开展综合性水土保持工作.
3.3.3 西南农林区
位于秦岭以南,百色—新平—盈江一线以北,宜昌―溆浦一线以西,川西高原以东,包括四川大部、滇黔地区及陕南、湘鄂西部.全区属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光热水条件好,农作物可一年二熟至三熟.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和油菜籽、烤烟、甘蔗、生猪及经济林、用材林生产基地.但大部地区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增产潜力很大.发展农业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丘陵区水利事业,改造低产田,提高单产;充分合理利用丘陵山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建设用材林和经济林基地,发展多种经济.
3.3.4 甘新农牧林区
位于包头—盐池—天祝一线以西,祁连山―阿尔金山以北.全区 95%以上的国土属于干旱沙漠,耕地面积不足2%.农业基本上完全依靠灌溉,农区小而分散,利用荒漠及山地牧场进行季节性游牧,甜菜、瓜果、长绒棉及畜牧业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发展本区农业的关键在于合理开发和合理利用区内有限水源,改良盐碱地;调整季节牧场,加强草原建设,实行农牧结合;造林种草,防风固沙.
3.3.5 青藏高原牧林农区
是国内最大的牧区,大牲畜和绵羊头数均为全国各区之冠,人均牲畜头数也为各区最多,南部和东南部拥有全国第二大林区,农业主要限于东部和南部的河谷低地,主要牲畜、作物和树种均带有高寒地区特点.地广人稀,农牧业经营较粗放,生产水平一般较低.进一步发展本区生产,必须加速建设巩固的草料生产基地,摆脱靠天养畜状态;提高牲畜质量,调整畜群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加速林业生产建设;提高作物单产,建设区内的粮食基地.
3.3.6 华南农林热作区
位于福州—大埔—英德—百色—盈江一线以南,包括闽南、两广大部、滇南及台湾省.光热水资源丰富,为全国之冠,粮食作物可一年三熟,农业经营较集约,大部粮食单产较高,是全国主要的蔗糖、热带亚热带水果产区,也是橡胶、椰子、剑麻、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的唯一产区.发展本区农业的关键是要发挥本区的自然优势,建设以橡胶为主的热作基地,蔗糖基地和热带水果、经济林、用材林生产基地;大兴水利,战胜洪涝旱渍,提高复种指数,提高粮食自给水平[ 18~ 19] .
在西部,北部为广大的干旱地区,农业完全依靠灌溉,耕地分布零星,草原放牧业很发达;南部为青藏高原,以高寒为其主要特点,热量不足为其主要问题.总体上,西部民族地区气候干燥,水、热、土条件的配合上有较大缺陷,农业发展历史较晚,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耕地少而分散,畜牧业发达,土地利用率低,荒地分布很广,开荒和农牧业发展潜力均很大.不同地域,受不同的自然条件影响发展起了不同的农林牧渔结构.内蒙古长城沿线区、黄土高原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农业生态环境差,往往广种薄收.西南区灌溉能力差,旱涝保收面积少.甘新区主要是北疆小麦单产水平在区内最低.青藏区农田基本条件较差,农业生产水平仍然较低.
随着社会消费能力的提高,市场需要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农业结构的影响已由单纯的自然条件因素转向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两个因素共同起作用.而现阶段,由于农业投入长期欠债过多,农业科技开发不足,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改变不大,我国农业的生产结构基本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属于较初级的农业结构类型,人对自然的积极干预能力仍然较弱.这可以从我国农林牧渔各业产值分布的特点来说明,所以,在对各农区进行重要性分析时,主要从经济角度分析评价评价区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来评价该区农林牧渔生产的重要性.首先,从几个省市区各产业比例的结构说明这个问题(见表4).2006 年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差异明显:广西、新疆、四川、云南、西藏和贵州六省的农林牧渔———第一产业比重颇大;宁夏、青海、内蒙和甘肃的产业结构大致相似,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其他省份较小.再从西部地区农林牧渔总产值来分析(见表5),2005 年,西部地区农林牧渔业产值合计为9 571.7 亿元,分省区来看,西北地区的内蒙古,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广西的农业经济较为发达,其产值均接近或超过1 000 亿元,占了西部地区农林牧渔业产值的 3 4 以上,是本地区农业经济的主体;西北的新疆、甘肃,西南的贵州农林牧渔发展处于中等水平;而宁夏、青海、西藏相比其他省份还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其产值均在100亿元左右.
表 4 2006 年西部各省区产业结构表
单位 :%
资料来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06》 整理计算
综合各地区产业结构状况和农林牧渔总产值两个方面分析,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的地区(广西、新疆、四川、云南、西藏和贵州),农林牧渔生产必定对该地区有较大的重要性;而在这六省市中,西藏是以旅游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农林牧渔对其经济发展并不是十分重要的,贵州和新疆由于其总产值并不是很高,所以农林牧渔对其经济发展起一般重要的作用,而广西,四川,云南的总产值和比重都很大,远超过其他省份,因此农林牧渔生产对其发展极重要.
第一产业比重较低的宁夏、青海、内蒙和甘肃四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依靠第二、第三产业的程度更大,故农林牧渔生产在这些地区重要性较低.但内蒙古比重较高的第二产业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依靠第一产业的牧业,而且其农林牧渔总产值也比较高,所以内蒙的农林牧渔生产对其发展为一般重要.对于甘肃,无论从第一产业比重还是总产值方面看,都属于中等水平,因而将其放在一般重要的地位.青海、宁夏的总产值非常低,故农林牧渔对其发展不重要.
综上所述,以各大农区的生产产值和粮食生产潜力为主,结合对其自然条件、资源情况的分析,对各农区农林牧渔生产重要性进行了评价(见
表 6 各农区农林牧渔生产重要性评价表
|
|
表6).具体说来,应重点建设西南农林区和华南农林热作区(广西);努力提高内蒙及长城沿线区、甘新农牧林区的农林牧渔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其产量;对于青藏高原牧林农区、黄土高原,应不断改变其土地利用方式,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的粮食生产,逐步建立粮食生产基地.
西部农林牧渔业的振兴是西部地区全面振兴的基础与支柱.西部地区的开发与发展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而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存在一些严重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尽快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加快西部农林牧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迫切的.
4.1 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给予政策优惠政府应通过转变自身职能,促进市场发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比较宽松的市场环境.
第一,要加强做好地区特色产业规划和协调,进行空间上的合理布局,消除地方壁垒,加强企业间的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 第二,要加大在产业政策、资金、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力度;
第三,要充分发挥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健全行业监测预测体系,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和质量技术监督体系.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是西部农业开发的一项长期任务.应加快西部地区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兴修水利设施,提高农业的抗灾、防灾的能力.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农业投人显著不足,长效硬件设施建设水平及规模远不适应农业发展需要.水利设施的完善及装备水平的提高是灌区农业开发的重要内容;抓好基本农业建设将为促进雨养农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交通及通讯条件的改善也不容忽视[ 20~ 21] .
加速优势产业发展是西部农业开发的一项重要步骤.西部农业结构单一,优势明显但不具规模.西部地区的土地,有很大一部分更适宜林、牧业发展,但林、牧业的产值比重甚至还低于中部和东部,而种植业比重却高于中东部,这样的农业生产结构就是大面积的毁林开荒、陡坡种植,农耕地面积过大,且广种薄收.不但农业生产陷入“愈穷愈垦,愈垦愈穷”的恶性循环,而且造成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所以,应根据区域资源特点,结合市场需求,应因地制宜建立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对优势产业的发展给予全力扶持石突出重点,优势优先是西部农业开发的一个基本原则.在保证粮食区域供给的前提下,适当减少粮食的生产,与西部地区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相结合,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西部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多样,社会条件各异,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生产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因此,发展可持续农业不可能只搞一种模式,实施一套战略,而应充分考虑各种区域性差异,各自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渔则渔.
中国各地均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如陕西、甘肃、新疆是中国苹果的主要产区,新疆和甘肃的瓜果,云南、贵州的,新疆的棉花.这些产品在满足市场需要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收入.西部有丰富的饲料资源,有天然草场、草山,退耕还林还草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发展畜牧业可为农业提供优质的肥料,向市场提供大量的肉、蛋、奶,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保证农业的生态平衡和持续稳产高产.
西部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而且一旦被破坏很难恢复.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生态建设应放在西部农业开发的首要位置.无论西部还是西南地区,水土流失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发展和影响江河下游安全的一个突出问题; 另外,草原沙化、灌区盐碱化问题也趋严重.因此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水保防护林及农田风沙防护林建设,扩大植被覆盖度是西部农业开发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重视农民文化素质提高是西部“科教兴农”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西部地区技术短缺、科技投入不足及农民文化层次低下已成为阻碍西部开发的一大因素.西部科教行动应列入国家西部开发计划,依托科技实现西部全面振兴之伟大目标.
西部地区特别要重视利用农业科学技术,要加强农业生物资源、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保护研究力度,着力解决水土流失、荒漠化防治问题,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和植被恢复研究、开发和技术,为改善农业生态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要加强减灾、防灾、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进一步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使农业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农业经济的繁荣[22~ 25] .
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自然地理、气候和农业资源状况区域性差异很大,而农林牧渔业在西部GDP中的比重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西部的主导产业.在西部,要实现农业的稳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符合各地情况的区域发展战略,这是经济规律,也是西部农业发展的规律,只有正确地认识这个规律,并遵循这个规律,才能实现生产要素合理组合和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大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农林牧渔业的发展.
经济运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农林牧渔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整个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农林牧渔产品生产功能区的划分,首先也是按整个经济发展水平为主要参数;同时,农业生产还有其资源分布的特点.
综合考虑西部民族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对各地区农林牧渔生产进行适宜性分析,从而,得到其功能分区,因地制宜的领导和规划农林牧渔业生产.
考文献:
[ 1 ] 刘忠 , 孙州霞 , 顾延生 .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 M].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 , 2002 .
[ 2 ] 陈育宁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 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 2004.
[ 3 ] 武康平 , 刘秀兰 .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探讨[ 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 2004 ,(25):67-72.
[ 4 ] 金凤君 , 钱金凯 .中国西部社会经济发展图册[ M] .北京 :五洲传播出版社 , 2003.
[ 5 ] 康晓玲 , 韦苇 .西部大开发 5年西部产业结构的演奏[ 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 2005,(6):17-22.
[ 6 ] 姚慧琴 , 任宗哲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 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07.
[ 7 ] 王谦光 .浅谈西部产业结构的三个特点[ J].热点焦点 :62 -64.
[ 8 ] 李润田 .关于综合农业区划的几个问题[ J].中州学刊 , 1983:36 -41 .
[ 9 ] 邓静中 .全国农业现状区划的初步探讨[ J].地理学报 , 1963,(29):265-280.
[ 10] 翁晓峰 , 李新然 .区域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J] .财经界 , 2007 :125-126.
[ 11] 王银肖 .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与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影响因素分析[ J].价值工程 , 2005:3-5.
[ 12] 张言彩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J].科技与经济 , 2006:106-107.
[ 13] 田艳 , 刘欣英 .西部人口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J] .统计观察 , 2004 :66-67.
[ 14] 郭丽娜 .论西部人口对城乡二元经济的影响[ J].农业科技与信息 , 2007:125-126.
[ 15] 陈冰 .试论科技进步 、经济发展与人口分布的制约关系[ J] .青海社会科学 , 1990 :43-49 .
[ 16] 唐淑云 .浅析农业区划在农业生产和区域系统中的作用[ 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2002, (23):52 -53 .
[ 17] 刘甲金 , 来建中 .新疆农业区划和农业生产布局规划初探[ J] .社会科学 , 1980 :10-13 .
[ 18] 李仁元 .九大农区粮食生产潜力分析[ J].中国农村经济 , 1996:18 -21.
[ 19] 贾志宽 , 王龙昌 , 李军等 .西部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开发对策[ J].中国农业科学导报 , 2000(2):17-22.
[ 20] 杨林章 .西部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36-137.
[ 21] 杨颖 , 金希萍 .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 J] .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2(16):70 -71 .
[ 22] 郭京福 , 张楠 .西部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J] .农业经济 , 2002 :42-43.
[ 23] 孔祥智 , 关付新 .特色农业 :西部农业的优势选择和发展对策[ J].农业技术经济 , 2003:34-39.
[ 24] 王国敏 , 罗静 .西部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J] .农村经济 , 2007 :41-44 .
[ 25] 王洁 .入世后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农业发展对策[ 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9):85-87 .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资讯
农林牧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