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新冠疫情中,少人化、无接触、自动化等智能制造类产业呈现明显优势,加之互联网与大数据双重推动,可以预见,智能制造产业将会伴随疫情的缓解和控制而得到迅猛发展,并将催生一批新型服务业态的崛起。
对此,面向传统服务业培养的大批职校生将面临巨大的职业挑战。如何在后疫情时期,抓住智能制造的新风口,推动产教深度融合,让职教逐步迈向更高层次服务,这不仅决定了未来职业院校的兴衰,也成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
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引领下,中国智能制造业出现爆发式增长。据业内人士分析,我国到2022年高技能劳动者约1.5亿人,而能适应智能制造时代的新技术技能人才将有约2500万人的缺口。随着智能制造的迅速崛起,职业教育不适应产业结构快速调整的矛盾持续升温,对职业教育原有目标定位、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重大挑战。
智能制造与传统制造业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这种新的生产模式更加强调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突出了知识在制造活动中的价值地位。所以,智能制造业更强调员工搜集与理解环境信息、自身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与规划的能力。
要想真正明确智能制造职业教育人才的目标定位,需要对传统职教与现代职教目标定位的精准把握,需要区分技术技能人才与应用技术人才的界限与培养模式,从而获得对职业教育新“硬核”的确认,重新发掘职业教育新优势。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结构也将面临深度调整。人机结合的工作场景要求一线操作工人从过去简单执行变为更加复杂的控制操作和多层面规划工作,劳动方式也向智能化转变。
职业教育设备设施同样存在挑战。以加工中心为例,近几年国内职业院校主要发展五轴加工中心,使用较多的是九轴五联动车铣复合机床。几百万元的设备投入,学校从规划到最后装配使用,经历周期长,难以跟上企业的迭代更新速度。
智能制造及其衍生的新型服务业、新商业共同构成了一体两翼的新型职业群,特别是此次疫情催生的一大批“在线”“无接触”行业,会成为今后的新常态。面对新型服务业与制造业界限淡化或融合一体,亟须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与区别、智力与动手操作能力的关联与区别、学生智力构成的同一与多元等一系列根本问题。
新型服务业的核心指向是智力要求的提升和动手操作的弱化。新的职业能力要求反衬出职业教育在专业更新能力和知识技术储备方面的不足,特别是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迭代更新,远远超出了职业教育调整适应的步伐。未来较长时期,智能制造和传统制造双元目标会并存较长时间,新业态与传统业态、新型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的结合,会在市场机制和政府统筹中实现双循环发展,职教发展将会在双元目标和双循环战略中面临双重服务内容的挑战。
产教深度融合无疑是职业教育应对这一挑战的最佳制度安排。因此要鼓励各种形式的产教融合新模式试点,加快技术研发与应用服务,探索智能制造产学研一体化新模式,把职业院校打造成为产业全生命周期中的重要服务环节、区域产业创新转型服务的重要平台、支撑区域产业走向高端的人才大本营。
(文章来源于机器人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