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共享单车集体涨价引发热议。一些单车起步价悄然提高到1.5元,一次骑行往往要花费两三元。共享单车“不约而同”调整计价规则,让许多用户感慨,“这个价格还不如去坐公交车”。对于共享单车涨价,许多人是有心理预期的。近年来,外卖行业、网约车出行领域抢占市场的比拼,让人们认识到这样一种市场策略:通过补贴和低价策略吸引用户、培养消费习惯,再通过提价来获取可观利润。大家之所以对此颇有微词,无非是前后落差过大。
曾几何时,各家争相跑马圈地,高呼“免费骑”“1元骑”,“红包”更是发个不停。说白了,用户习惯的养成基于的是低价模式,虽然谁都知道免费午餐不会长久,但如今大幅涨价,还是难免让人心里不舒服。
共享单车兴起的初衷是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当拥有巨大用户规模的共享单车也加入涨价行列,势必会增加部分用户日常生活的成本。作为共享经济的标杆,共享单车涨价也促使人们思考,共享经济如何才能走得更稳、行得更远。
新生事物的发展,大多有一个从快速生长到有序规范的过程。当资本热潮褪去、行业重新洗牌,共享单车市场趋于理性,涨价似乎是必然选择。一方面,在结束了前期烧钱补贴比拼和无序竞争之后,市场格局逐渐稳定,从“疯狂扩张”转向“理性经营”,定价也就回归到正常区间。另一方面,高损耗、高运维成本和重资产扩张模式使得共享单车企业成本高企,通过涨价提升运营收入弥补亏损、增强变现能力也是一个迫切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共享单车涨价既是市场趋于理性的表现,也是破解发展难题的现实之举。
涨价有其客观原因,但未必是长久之计。从行业发展来看,伴随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优质社会服务短缺的问题将进一步凸显,共享经济通过调配社会闲置资源实现最大化利用,其市场规模远未达到天花板,随时可能出现下一个“风口”。近年来,共享单车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确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押金难退降低用户信任、商业模式单一变现能力有限,再比如过量投放造成资源浪费、无序摆放带来秩序混乱。不断升级的治理为共享单车划定了健康轨道,但是对企业来说,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完全靠涨价。随着共享单车由增量争夺转入存量竞争,资本扩张的上半场结束,通过比拼服务来吸引用户的下半场刚刚开始。
市场优胜劣汰,最终的评价标准掌握在用户手里。当前,共享经济正由粗放式发展走向精细化运营。在这样的阶段,谁能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谁能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谁就能获得长久竞争力。近年来,一些共享单车公司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优化车辆调度、运营维护,实现了投放数量、骑行需求与停放管理之间的动态平衡和效率最大化。还有一些领域瞄准细分市场,深挖用户个性化需求,提供多样化出行服务,走出了一条换道超车之路。这启示运营者,除了调整价格,更要通过精细化经营和科学管理,来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准,获得用户认可。
进一步看,共享经济要想走得更稳、行得更远,还要靠创新力量做支撑。这种创新不光是简单的商业模式创新,更要在技术研发、运营管理、智能水平等多个方面发力,从而降低企业运营的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通过不断激活创新的基因、保持创新的能力,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共享经济才能更好造福社会和消费者。
再进一步看,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任何领域的创新其实都没有终点,也不可能只依赖于一两种创新。就拿“最后一公里”这一城市交通中的老大难来说,共享单车的出现无疑给破题提供了新方案。但种种弊病也相伴而生,必须不断创新、优化调整,才能更好发挥自身效能。而于整个社会而言,重要的不是共享单车定价几何,而是继续完善公共交通体系,打好基本盘,另一方面,也要深挖不同场景下的多元需求,进一步提供多样化出行服务。要知道,共享单车出现之前,很多城市有桩公共自行车其实发展得不错。由此出发,人们又探索出了共享单车这一无桩模式,进而掀起了一波新浪潮。这启示我们,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没有最好办法,也没有终极方案。城市在发展,交通格局在更新,人们的需求也在变化,以开放的视角思考问题,于创新中出发寻求创新,让市场竞争更加充分,让人们的选择更加多元化,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便利。